我院张群副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上发表关于北魏时期最完整“拥抱葬”的研究成果-凯发k8官方旗舰厅

 我院张群副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上发表关于北魏时期最完整“拥抱葬”的研究成果-凯发k8官方旗舰厅
second slide
成果发表出版

我院张群副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上发表关于北魏时期最完整“拥抱葬”的研究成果

2021年08月21日  点击:[]

近日,新华网国际版、光明网英文版、中国日报网英文版、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新闻网、中国网、新浪网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转载了由我院张群副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完成的山西省大同市北魏时期“拥抱葬”的生物考古学研究成果。该成果近期以“eternal love locked in an embrace and sealed with a ring: a xianbei couple's joint burial in north wei era, china (386–534 ce)”为题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国际骨质考古杂志,wiley旗下的重要考古学专业期刊,被ssci和a&hci共同收录)上。

该成果从生物考古学角度对发现于山西大同的一例北魏时期“拥抱葬”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据介绍,该墓葬是一座同穴单棺合葬墓,男性墓主身体向左侧卧,面向左侧,右手搭在女性墓主腰部,掌心朝下将女性墓主环抱在怀中;而女性墓主身朝右侧男墓主,头略微向下枕在男性墓主的肩部,左手自然扶在男墓主腹部,且无名指上佩戴一枚银色素面戒指,左腿微微弯曲,两位墓主紧密拥抱在一起,姿态自然、动作舒展。

墓葬全景及复原图

女性墓主左手无名指上所戴银色素面指环

通过骨骼分析发现,男性墓主尺骨远端有未愈合的感染性骨折创伤,右手第四指的远端也因发育畸形或创伤感染缺失,右侧胫骨、腓骨远端关节处有骨赘,表明该男性健康状况不佳;女性墓主除了左下颌第一磨牙生前缺失,左下颌第二磨牙可见邻面龋齿外,在所有暴露的骨骼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骨骼病理迹象。

男性墓主右臂感染性骨折创伤

“拥抱葬”这一文化现象在北魏时期多有发现,但保存如此完整的非常罕见。“拥抱葬”的姿势和无名指上的指环表明了墓主人表达感情和对永恒爱情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爱情表达的接受和认可。北魏时期,随着文化和民族融合程度的加剧,西域及其他地区的文化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鲜卑等北方民族南下融合,大同地区作为此时民族融合的中心区域,社会风气、历史文化、审美思想受到多种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重情、尚情风尚盛行。该墓葬中女性墓主左手无名指处戴着的银色素面指环的装饰功能已逐渐弱化,而被赋予以定情和婚姻含义的象征功能,并在北方广泛流行起来,从而得以在该“拥抱葬”中成为爱情的物化象征而保存了千余年。

“拥抱葬”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有着超过6000年的历史,从意大利的“瓦尔达罗情人(the lovers of valdaro)”到希腊的“阿勒波特里帕的拥抱(the embracing skeletonsof alepotrypa)”,“拥抱葬”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古代人类的生死观和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该项研究成果由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厦门大学、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等多个单位的考古学家共同合作完成,是生动反映我国古代民族融合背景下人们对于爱、生、死和来世的看法等社会思潮的具体物化证据,体现了生物考古学研究在阐释人类古代社会生活方面的巨大潜力。

张群副教授致力于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通过骨骼形态学研究重构古代人类社会生活史,通过古病理学研究重构古代人类健康史。综合运用交叉学科手段,探讨古代人群的体质特征与变化,揭示古代人群的地理变迁、生业方式、健康状况与行为模式。近年来在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人类学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校内链接

联系凯发k8国际手机app下载

电话:(592)2180933/(592)2180133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大学路182号厦门大学曾呈奎楼b栋二楼 邮编:361005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

社会与人类学院公众号

凯发k8国际手机app下载的版权所有© 2019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

网站地图